仓储空间布局平面图设计,揭秘仓库设计流程的七个关键步骤
仓库布局设计的八个阶段
仓库布局设计被划分为8个阶段实施:
首先,项目的启动筹备;
其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再次,探讨未来战略目标;
第四,系统需求调研;
第五,布局设计;
第六,方案评估与选择;
第七,细致设计;
第八,方案实施。
在具体操作中,有些人常忽视第二个阶段,或者先进行第三步再进行第二步,因此常常脱离实际,与现有情况脱节,导致后续设计时,数据处理变得异常容易,只需摆放一些设备,例如使用RF进行拣选,每人每小时拣选多少即可,但这真的适合您吗?虽然可以说它适合您,但它也适合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模一样的。
完成第三步后,有些人可能会回过头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常常在之前就讨论了EIQ等概念,EIQ只能提供一个通用的方法和思想,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有用,但并不能完全帮助您处理这些数据。如何理解EIQ?例如,每天平均订单量、订货量,或者是每日进货量的数值等,然后是订单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性等。但对于其他一些因素,如产品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等,EIQ未必能帮您进行分析。此外,我认为数据分析更多的是取决于分析人员的理念,他们的理念会直接决定分析的价值。
有些人进行数据分析时,方法简单,数据分析的价值也有限。对于每个仓库经理来说,已经非常清楚大概需要多少量,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估算的数字相差不大。但在仓库布局设计时,仅凭这几个数字,我想与原来的仓库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把原来的仓库规模扩大了一些。原来的可能只容纳一千个托盘,未来可能扩大到容纳五千个托盘,仅此而已。
另一个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是第五步。在得到数据后,如何处理这些数据,这取决于规划人员的能力。在这一步,每个人的想法会有很大的差异,未来满足需求时,可能会设计一个非常自动化的系统,或者通过其他模式进行操作等。能否在有限的自动化下,实现一个既满足效率又满足需求的方案,这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基本上存在的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两个地方。
在第二步进行数据分析时,数据分析的方法如何操作,首先包括培训,这个人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这些数据可能代表某些含义。数据分析人员往往不知道现场操作情况,只是拿一个东西来运行。他们不知道基础的东西是什么,计算的主要结果可能与现实作业存在较大偏差。但是,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人不知道现场情况,所以培训这一环节需要注意,包括资料的收集和筛选。获得的原始数据往往是从系统中提取的,但哪些是真实有效的,哪些是虚假的,这是需要考虑的。
第三个步骤是讨论未来的战略,例如,您的生产规模从20亿到100亿的变化趋势是什么?例如,原来是平均生产这么多,但未来可能会在某段时间突然将峰值拉得很高,这种现象都会出现。但未来这是最不可预测的,没有这种想法。包括库存周转天数,现在可能在80天,未来可能会降到20天等。这些现象都应该考虑。当然,这个步骤应该越细化越好,包括SKU之间的变化,哪些产品未来销售得好,哪些产品未来会下降,原来可能一百个装一瓶,未来可能一个装一瓶,这样的产品变化等。这些变化,我的经验是上面的人不知道,下面的人也不知道,对此没有想法。因此,我认为目前来说,这比较麻烦。我没有看到有人专门探讨这些问题,往往只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可能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的。第四个步骤是系统需求分析,每天的变化趋势是什么。这部分基本上与现状分析相关,也会根据未来进行调整。其做法通常是在得到现状模型后,通过现状和未来进行叠加,例如,现在是20亿,得到一个模型,每天的出货量,每个区域的容量有多大,需要处理多少量。未来达到100亿时,得到一个未来的模型,每天的出货量,每个区域的容量有多大,需要处理多少量。
流量平衡图直接决定了仓库设计的大小,对仓库设计非常重要。以前没有看到有人做这个。图的前面代表了进货和进货量,可能包括一些特殊的大件产品,也可能包括一些小件产品,或者根据产品的特性,将每一块划分出来。例如,家电,这块是小家电,因为根据SKU划分后,每一块的特性都不一样。小件产品可能直接放在一个小货架上,或者是什么之类的,出货非常快。根据流量处理这边的进货量,得到这样一个数据。这张图从整体来说,左边是进的,最右边是出的,所以进和出之间要做到平衡。左边进多少,右边出多少,可能根据这个周期内的数据,比如一年的数据,一年之内左边进的和右边出的量是相同的,量是相同的。如果不相等,往往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可能没货出,另一种可能导致进的货出不完,仓库放不下。
进货过来后,直接得到月台的大小,包括流量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对月台的控制,对每个进货量的差异进行调整。进货量有暂存区域,这要看插车的效率,可能会有暂存质检等,所以暂存区的大小,还要根据物流的特性,哪些要上货架的,哪些做特殊处理的等,可能还有退货等,那么就得到这个区域的大小。退货区过来后,包括托盘堆叠、货架等区域的大小,后面有一个出货的,这边是分拣和符合区域,还有包装区域的大小,通过作业效率可以得出这块需要多少。最终,会有一个出货暂存区,出货暂存区的大小也直接决定了其大小,然后还有月台,每天的订单量是多少,这样就直接决定了每天要发多少辆车,然后决定出货月台的大小,这就是整个流量平衡表的意义。
这边采购进来后便掌握了月台规模,包括流量状况,这便是月台管理,对不同进货量作出调整,进货量有临时存放区,这取决于插车效率,可能还有临时质检等,故临时存放区的大小还需依据物流特性,哪些需上架,哪些需特殊处理等,可能还有退货等,从而确定该区域规模,退货区之后,包括托盘堆叠、货架等区域规模,之后是出货区,这边是分拣和符合区域,还有包装区域规模,通过我的作业效率可以计算出该区域所需规模。最终,会有一个出货临时存放区,其规模直接决定其大小,然后还有月台,每天订单量是多少,这样就直接决定了每天需发多少辆车,进而决定出货月台规模,这就是整个流量平衡表的意义。
借助此平衡表,我们在前期完成所有问题定义分析后,得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直接决定了未来仓库布局,包括规模等所有含义,所有事物。因此,我们把这些称为仓库设计总纲。但现实中,很多人不做这件事,从而影响分析结果,进而直接影响区域规模效率等问题。物流规划设计
物流规划设计,由于前面流量平衡表已明确仓库每个区域规模、效率等,但问题是,这些区域应放置在仓库哪个角落?如果不做这一块,这称为系统化设计。如果不做,那么我将这些区域随意放置,比如出货暂存和保管区之间如何布置,包括两个月台之间的距离。
但如果不做,我不知道储存保管量区域关系,就难以确定其位置和规模,另外,如果不能确定,随意摆放会导致仓库之间距离很远,影响行进效率。一个大型仓库可能要几百米,跑一次,如果订单有十个,就要跑十次,即一千米,人就会累死,没人愿意做。从我的经验来看,很少有人计算这些,更多的是凭借经验估计,就像前面的图一样,进货在这边,进货后肯定要进入暂存区,暂存区靠近进货口,暂存区之后是上下,上下完后往右是补货,在右边补货,然后是分拣等,通常是这样的,但这样是否最好,没有人去考虑,大家都是凭借感觉判断。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因此,这部分很有价值,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么每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图有一条红线和蓝线,线越粗表示流量越大,关系越紧密,如果线细,则表示关系非常松散,可以往四周摆放,但现在往往没有人做这件事。基本上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物流方案提出
在得到物流方案后,可以绘制这张图,标明仓库每个区域的位置和规模,然后可能提出不同的方案。通常的问题是,在绘制完这张图后,就跳过下一步,直接根据经验判断,得到这张图,因为前面的区域已经有了,每个区域规模,直接在图上标出,是什么样的,可能只是说摆在哪儿都一样,只要不是非常离谱。
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异,有人改变了一个方向,仓库布局换一下方向,然后说做了一个新的方案。我现在很佩服这些人的胆量,这样都可以做。接下来是细部规划,每个地方是什么样,需要做数据分析得到结果。
做好这些后,下面就容易了,只需更多关注细节问题。从问题定义分析,包括现场诊断,瓶颈在哪里,基本上取决于瓶颈问题,解决瓶颈,然后还包括其他东西,然后得到战略规划,有一个优先性问题,可能重点解决某个区域发展问题,可能考虑整个集团公司发展或其他因素。
整个仓库实施目标是怎样的,我这个仓库应该建到什么规模,在总体指导思想出来后,要做数据挖掘分析,然后数据分析挖掘结果直接反馈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业策略,每个区域的策略是什么,是否可能优化某个区域,是否可能将订单拆开分拣,还是多个订单同时分拣等不同策略,这些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作业策略是怎样的,另外各个区域分析,这个区域多大,关系如何,得到这两个分析后,后面可能做仿真动作,实际上,表面看起来,好像这一块,怎么说呢,有钱的人才会做,没钱的人就不做了,最后就是得到一个清单,仓库需要什么设备,信息系统是什么样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图片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得到这四项,之后就可以开工了。
如何看待仓库管理系统
关于仓库管理系统,我认为应包括五部分,即仓库计划、仓库事件管理、仓库执行过程、数据交换和设备管理。现在我认为很多WMS在计划能力方面做得非常差,比如我曾经看到的上海医药仓库,其仓库管理软件和国内其他软件没什么差别,很多功能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
计划中很多东西没有体现出来,比如计划的地方怎么做,包括上下策略、补货策略等策略性东西都没有体现出来,更像一个自动化的表单作业系统。因此,我认为,WMS价值应体现在计划上,而不仅仅是仓库收货、上架、拣货、补货等。
计划中诸多内容未能充分展现,诸如计划的实施方法,包括上下策略、补货策略等策略性要素亦未体现,更似一自动化表单作业系统。因此,我认为,WMS的价值应体现在计划层面,而非仅仅是仓库内部的收货、上架、拣货、补货等操作。
整个物流中心运作流程大致如此,一个大门进出,大门进入后需先前往堆场进行车辆调度,调度完成后,需获取订单,订单环节涉及两个仓库,两个仓库根据调度至的月台进行出货或收货操作。整个物流中心可划分为14个流程:从车辆进入大门前的预收货处理,至大门闸口管理,闸口管理主要涉及车辆调度,体现在车辆到达后,是先前往堆场还是先卸货?这一处理,进入堆场后,需确定车辆停放位置,堆场调度完成后,将有月台管理,包括入库、上下等操作,上下操作中可能涉及QOC等工作,并非每个行业都会进行。随后是补货环节,我从储存区向分拣区发货,发货后如需拆零,需进行符合包装的处理,出货完成后,由于我在两个仓库同时分拣,会产生合流问题,订单可能被拆分为四份,分别放置于不同区域进行分拣,之后需考虑合流问题,将其合流至哪个暂存区,如何处理合流物品,之后是月台发货过程,其间可能涉及月台处理,之后是仓库盘点流程。总结来看,我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数据分析缺乏标准方法,目前仍以EIQ为代表,许多内容尚未被挖掘。从分析结果的表现来看,一是物料平衡图处理,目前尚无人进行;二是SLP系统化概念设计,体现仓库各区域间关系,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因此,我认为,DC设计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导致仓库使用起来不顺畅和不合理。
仓库管理系统的背景和意义
一、仓库管理系统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仓库管理数据资料已开始采用计算机数据系统管理,但数据采集和统计整理仍采用先纸张记录、再手工输入计算机的方式进行。这不仅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而且由于人为因素,数据录入速度慢、准确率低。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仓库管理的物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出入库频率剧增,仓库管理作业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人工仓库作业模式和数据采集方式已难以满足仓库管理快速、准确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工作效率,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仓库管理系统的意义:
仓库管理系统帮助企业解决了以下问题:
(1)采集输入代替手工输入,降低了失误率。
(2)使产品信息能快速录入数据库中。
(3)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和成品的丢失。
(4)为企业将生产和销售整合在一起。
拓展资料:
简介:
使用条形码管理系统,对仓储各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并可对货物进行货位、批次、保质期、配送等实现条形码标签序列号管理,对整个收货、发货、补货、集货、送货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作业,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制作多种合理的统计报表。凭借丰富的条码资源及多年实施条码系统的经验,将条码引入仓库管理,去掉了手工书写票据和送到机房输入的步骤,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的弊端。不论物品流向哪里,我们都可以自动跟踪。条码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帮助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以快速、准确、低成本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仓库管理系统通过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库调拨、库存调拨和虚仓管理等功能,综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虚仓管理和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有效控制并跟踪仓库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实现完善的企业仓储信息管理。该系统可以独立执行库存操作,与其他系统的单据和凭证等结合使用,可提供更为完整全面的企业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信息。
参考资料:
仓库管理系统百度百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