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响应式网页设计的内涵及构建高效响应网站的方法

如何打造适应性网站
1、构建信息架构,确立内容规划
依据产品定位和用户调研,交互设计师确立网站信息架构。(信息架构的表现形式多样,此处非本文核心,故不展开)。
此时,需明确产品包含多少页面,每个页面包含哪些内容,内容的优先级如何。众多产品页面众多,若逐一考虑响应式设计,易导致混乱且成本高昂。因此,下一步关键工作是分析页面类型,对页面进行分类。以“玩客”为例,可将10多个页面分为三类:列表页面、详情页面、操作页面。
2、设计移动端框架
首先阐述为何第二步先设计移动端框架。移动优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理念,由Luke Wroblewski首次提出。移动优先并非指移动端更重要,在响应式设计理念中,设备同等重要。它是指优先设计手机端体验,原因有三:
(1)手机让设计更专注,迫使你明确什么信息最重要。由于手机屏幕小,每屏显示内容少;触屏手机使用手指操作而非鼠标等精密设备,对操作要求更高;手机使用场景更丰富,许多场景用户缺乏耐心,如排队看电影时,在手机上寻找电子票,快轮到自己时,翻半天却找不到,令人崩溃。
(2)手机许多特性让设计更强大。手机上的语音输入、地理位置定位、丰富的手势操作、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手机交互比PC拥有更多可能性。从手机端开始设计,让你更早地思考如何发挥这些特性。
(3)手机正在迅猛增长。手机即将超越PC,成为最主流的上网方式,此趋势不可逆转。
从手机端开始设计对习惯了PC环境的设计师可能是一种挑战,但必须适应,因为用户习惯在改变。
上一步已对页面进行分类并确定每个页面内容优先级,现在继续分析每种类型页面的导航、主体内容等框架结构,最终形成一份框架结构表。从“玩客”框架结构来看,全局导航为所有页面共有,局部导航仅列表页面有,详情页面都有一个“页面主人”信息,而关联导航并非每个页面都有。
接下来,开始设计手机端“超细长页面”的框架(因为手机上一般是单列布局,所以页面又细又长)。这一步开始将信息结构设计成最粗放的框架,可在白板或纸上完成。要实现的关键目标是:将页面最需要呈现给用户的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符合手机上的阅读和操作习惯,尽量利用手机设备的特性。
3、构建响应式框架
根据手机端框架拓展出平板和PC端框架。这是复杂产品实现响应式设计的关键步骤,是让众多页面有条理地响应起来的基础。首先确定响应式模式,即从手机到平板到PC,导航如何变化,页面布局采用哪种响应方式,根据内容优先级如何调整模块顺序等。在“玩客”中,PC端以三栏布局为主,左侧栏作为局部导航或主人信息区,中间栏始终是页面主体信息,当页面需要关联导航时,统一放在右侧栏。
到如今,所有页面的响应式设计有规则可循,下一步工作就是继续细化规则,将框架精确到具体尺寸。具体来说,就是制定流体栅格系统。
响应式设计是一种将设计理念与前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形态,鼓励尽早进行跨职能沟通协作。交互确定响应式框架和栅格系统后,其他角色可以同步开展工作。前端开始介入完成栅格和框架搭建,产出页面基础框架。视觉同步开始探索和定义视觉风格,制定视觉框架,产出风格关键词、产品配色方案。整个过程需要多个角色不断讨论确定。
4、模块设计
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应该先进行移动端的模块细节设计,但我们选择了从PC端开始设计细节。因为PC端开发能够充分暴露业务复杂度,项目团队的设计、开发、测试在PC环境下拥有成熟的工具和流程,从PC端开始让开发过程更顺畅。因此,个人认为移动优先是确定内容规划时应该遵循的理念,但细节设计和开发过程是否要移动优先,取决于产品定位和项目团队情况。
响应式框架确定了页面结构和响应模式,模块设计过程开始完善所有信息排版和交互形式,这是交互设计师最熟练也是最耗时的工作。这个过程与传统流程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心里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个模块不是只为这个设备设计,它在其他设备下会出问题吗?
交互确定页面模块细节后,可以提取出产品用到的控件、组件和公共模块,现在视觉和前端开始做一件有别于传统流程的事情。视觉根据前期定义的风格设计控件组件和公共模块的视觉效果,将它们拼成一个模拟页面,我们称之为风格拼贴稿。前端再将风格拼贴稿中的控件组件和公共模块实现出来,统一维护一套组件规范代码。
传统的做法往往是页面视觉定稿后,设计师开始整理视觉规范标注给前端。风格拼贴稿是将这个工作尽可能提前,并变成一个设计协作利器。它的好处是:
(1)一个页面的视觉效果实际上是由一堆控件组件和公共模块组成,用真实的控件组件和公共模块拼贴的模拟页面已经可以呈现出产品的视觉风格。将一个产品10多个页面的视觉稿全部完成定稿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产出一份风格拼贴稿则轻松得多。因此,它是一个高效的设计工具。
(2)复杂产品总是涉及多个设计师和前端并行工作,尽早地把控件组件和公共模块抽取出来统一管理,是保证视觉风格一致性的有效方法。避免不同设计师同时设计同一个控件组件或公共模块,减少重复开发造成的浪费。也大大降低后期更新和维护页面的成本,如需修改“关注”按钮时,只需修改一个就能全站生效。

(2) 繁杂产品通常涉及众多设计师与前端协同作业,及早将组件与公共模块提炼出来集中管理,是确保视觉风格统一的有效途径。防止不同设计师同时设计相同组件或公共模块,降低重复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这也有助于大幅度降低后期页面更新和维护的成本,例如,当需要修改“关注”按钮时,只需更改一处即可让全站生效。

5、适应性模块设计
完成PC模板的细节和风格拼贴稿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扩展平板和手机端的完整设计图,前端产出全部适应性页面代码。在实施适应性模块设计时,最需要关注的是让操作符合设备使用习惯,充分运用设备特性。
至此,一个全站适应性产品的页面便陆续生成。许多人认为适应性设计维护成本高的原因是一个页面需要同时设计多套设计稿。本例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确定一套设计稿和栅格系统后,再拓展出其他设备下的设计方案,工作量远低于想象。

6、测试/讨论/优化,提交开发
在取得最终成果之前,还需进行最后一步,即在真实设备上测试页面效果,项目团队进行讨论并持续优化。
在提交开发之前,需要尽早明确服务端响应(RESS)的策略。服务端与客户端的结合是目前解决适应性页面性能问题的最佳方案。哪些大图片在移动设备下只需输出小尺寸图片?哪些内容在什么设备下是不需要开发输出的?哪些可以减少输出的数据量?与开发团队协作的适应性设计可以有效控制页面文件大小,避免页面成为移动设备上消耗用户流量的罪魁祸首。

适应性网站建设流程如下:

1、信息架构,确定内容策略
根据产品定位和用户分析,交互设计师确定站点信息架构。(信息架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这不是本文重点,不详述)。
此时可以明确这个产品有多少页面,每个页面包含多少内容,内容优先级是什么。许多产品包含大量页面,每个页面一一考虑适应性设计容易造成混乱且成本高昂。因此,下一步重要工作是分析页面类型,将页面归类。以本例为例,可以将10多个页面分为三类:列表类页面、详情类页面、操作类页面。

2、移动框架
先谈谈为什么第二步要先设计移动框架。移动优先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应运而生的理念,由LukeWroblewski最早提出。移动优先并不是指移动更重要,在适应性设计理念中,设备是同等重要的。它是指优先设计手机端的体验,有三个原因:

(1)手机让设计专注,迫使你思考什么信息是最重要的。因为手机屏幕小,每屏呈现的内容少;触屏手机使用手指操作而非鼠标这样的精密设备来操作,对操作有更高要求;手机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很多场景用户是缺乏耐心的,比如当你排队看电影正在找手机上的电子票,马上排到你了翻半天却迟迟找不到那张票这是多么令人崩溃的事情。

(3)手机正在迅猛增长。手机即将超越PC,成为最主流的上网方式,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从移动开始做设计对习惯了PC环境的设计师可能是一种挑战,思考方式和工作习惯都被迫做出改变。但这种改变必须去适应,因为用户习惯在改变。

上一步已经将页面归类并确定每个页面内容优先级,现在接着分析每种类型页面的导航、主体内容等框架结构,最终得出一份框架结构表。从本例框架结构可以看出,全局导航是所有页面公共的,局部导航只有列表类页面才有,详情类页面都有一个“页面主人”信息,而关联导航不是每个页面都有。

接着开始设计手机端“超细长页面”的框架(因为手机上一般是单列布局,所以页面又细又长)。这一步开始将信息结构设计成最粗放的框架,可以在白板或纸面上完成。要实现的关键目标是:将这个页面最需要呈现给用户的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符合手机上的阅读和操作习惯,尽量利用手机设备的特性。

3、适应性框架
根据手机端的框架拓展出平板和PC端框架。这是复杂产品实现适应性设计的关键步骤,它是让众多页面有条理地响应起来的基础。第一件事情是确定适应性模式,即从手机到平板到PC,导航如何变化,页面布局使用哪种响应方式,根据内容优先级如何调整模块顺序,等等。本例在PC端以三栏布局为主,左边栏作为局部导航或主人信息区,中间栏始终是页面主体信息,当页面需要关联导航时统一放在右边栏。

到现在这个阶段所有页面的适应性开始有规则可循,下一步工作就是继续细化规则,将框架精确到具体尺寸。具体来说就是制定流体栅格系统。

适应性是一种设计理念与前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形态,鼓励尽早进行跨职能沟通协作。交互确定适应性框架和栅格系统后,其他角色就可以同步开展工作了。前端开始介入完成栅格和框架搭建,产出页面基础框架。视觉同步开始探索和定义视觉风格探索,制定视觉框架,产出风格关键词、产品配色方案。整个过程需要几个角色不断讨论确定。

4、模块设计
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应该先进行移动端的模块细节设计,但我们选择了从PC端开始设计细节。因为PC端开发能够充分暴露业务复杂度,项目团队的设计、开发、测试在PC环境下拥有成熟的工具和流程,从PC开始让开发过程更顺畅。因此,个人认为移动优先是确定内容策略时应该遵循的理念,细节设计和开发过程是否要移动优先,取决于产品定位和项目团队情况。

适应性框架确定了页面结构和响应模式,模块设计这个过程开始完善所有信息排版和交互形式,这是交互设计师最熟练也是最耗时的工作。这个过程与传统流程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心里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个模块不是只为这个设备设计,它在其他设备下会出问题吗?

响应式架构确立了页面布局和适应模式,模块化设计阶段着手细化所有信息布局和交互方式,这成为交互设计师最擅长却也耗时最长的任务。此过程与传统流程差异不大,但需时刻提醒自己,此模块并不仅针对单一设备设计,在其他设备上会不会出现问题?

交互环节明确页面模块的细节后,能够提炼出产品所需控件、组件和通用模块,此时视觉和前端开始着手一项与传统流程有所不同的工作。视觉设计师依据前期设定的风格,设计控件和通用模块的视觉呈现,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模拟页面,我们称之为风格拼贴图。前端工程师再将风格拼贴图中的控件和通用模块实现出来,统一维护一套组件规范代码。

传统做法通常是页面视觉定稿后,设计师才开始整理视觉规范标注交予前端。风格拼贴图正是将这一工作尽可能提前,并转变为设计协作的有力工具。其优势包括:

(1) 一个页面的视觉效果实际上是由众多控件和通用模块构成,使用真实的控件和通用模块拼贴的模拟页面已能展现出产品的视觉风格。完成一个产品10多个页面的视觉稿并定稿,耗时费力,而制作一份风格拼贴图则相对轻松。因此,它是一种高效的设计工具。

(2) 复杂产品通常涉及多个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的并行工作,尽早提取控件和通用模块进行统一管理,是确保视觉风格一致性的有效途径。避免不同设计师同时设计相同的控件或通用模块,减少重复开发带来的浪费。同时,大幅降低后期页面更新和维护的成本,例如,当需要修改“关注”按钮时,只需修改一处即可全站生效。

5、响应式模块设计
在PC模板细节和风格拼贴图完成后,接下来的任务是扩展平板和手机端的完整设计图,前端工程师产出全部响应式页面代码。在响应式模块设计时,最关键的是确保操作符合设备使用习惯,充分运用设备特性。

至此,全站响应式产品的页面设计陆续完成。许多人认为响应式设计维护成本高,理由是需为每个页面设计多套设计稿。然而,本经验告诉我们,在确定一套设计稿和栅格系统后,再扩展其他设备下的设计方案,工作量远低于预期。

6、测试/讨论/优化,提交开发
在项目圆满完成前,还需进行最后一步,即在真实设备上测试页面效果,项目团队进行讨论并持续优化。

在提交开发前,需尽早明确服务端响应(RESS)的策略。服务端与客户端的结合是目前解决响应式页面性能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哪些大图片在移动设备下只需输出小尺寸图片?哪些内容在哪些设备下无需开发输出?哪些可以减少输出的数据量?与开发团队协作的响应式设计,能有效控制页面文件大小,避免页面成为消耗用户流量的罪魁祸首。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