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网站SEO效果?探寻西华师范大学的官方网站地址是哪里?

西华师范大学的官方网站地址是:
西华师范大学网络平台链接:
西华师范大学所在位置:四川省南充市师大路1号
西华师范大学联系电话:0817-2568611、0817-2568016
进一步阅读
校长张健考察生命科学学院关于“顶尖学科”建设的进展
5月24日下午,校长张健、副校长刁永锋及校办、人事处、科研处、研究生院的相关领导一同前往生命科学学院,对顶尖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生命科学学院的主要领导和10多位科研骨干参与了此次会议。
生命科学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张泽钧,根据学院学科基础和特色,总结了目前的建设成果,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着眼于未来,针对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科前沿,探讨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发展策略和措施。
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如何优化和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评估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平台与资金保障、学科建设指标的认定、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刁永锋对生命科学学院展现出的积极精神风貌给予了肯定,并针对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明确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深入研究制定具体的推进方案,制定好实施路线图;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发展的重点和特色。最后,刁永锋预祝生命科学学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张健最后表示,学校将统筹资源配置,实现精准支持,为“学科特区”创建一流学科提供坚实的保障。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点的发展
硕士点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
负责人:周晓琳、佘正松
导师:赵义山、郑杰文、何尊沛、曾良、黄鹏、王胜明、中国古典文献学
负责人:周晓琳、佘正松
导师:赵义山、郑杰文、何尊沛、曾良、黄鹏、王胜明、中国现当代文学
负责人:傅宗洪
导师:刘玉平、刘进、何希凡、雷华、王远舟、程丽蓉、傅学敏、杨红旗、曾宏伟、汉语言文字学
负责人:查中林
导师:唐韵、杨超、康健、语文学科教学论
负责人:翟启明、陈树生、汪莉、粟斌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最早设立的硕士点之一,自1979年起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06年7月共培养了69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在校研究生共有55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现有导师7名,其中教授5名(含1名特聘教授),副教授2名,负责人为周晓琳教授。该点设有三个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培养人才的经验,导师们勤奋敬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专业研究突出,研究成果在古代诗歌、古代词曲、巴蜀文学等领域达到省内或国内领先水平。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功底、宽广的知识面,既能从事教学也能进行科研。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该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如天府学者赵义山教授在散曲研究方面成绩显著;有的已成为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如四川大学的祝尚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真伦教授;有的已获得博士学位并走上工作岗位;还有近十位毕业生正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自197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文革后国家首批招生的硕士点,也是我校最早招生的硕士点。现有唐宋文学文献、汉魏南北朝文献和巴蜀文化文献三个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18人。该点依托西华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巴蜀文化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成果丰硕,特色鲜明。该点的毕业生中,不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培养目标是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高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改革开放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服从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严谨治学,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备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本门学科、专业的学术动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并能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4、具备从事高校教学、编辑出版、科研等工作所需的中国现当代知识与技能。
5、身体健康。自1999年起招生,已毕业的30名硕士生全部在本科院校就业,毕业时及毕业后考上博士研究生8人。有在校硕士生42人。
设置三个研究方向:词典学,近代汉语研究,汉语词汇学。
导师4人:查中林教授,唐韵教授,杨超教授,康健副教授。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除公共课外,开设现代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5门,汉字学等专业选修课6门。
2005年,其参与的《巴蜀佛教碑文集成》获得省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所著的《四川方言语词和汉语同族词研究》获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语文学科教学论方向自1997年秋季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招1人,1998年招1人,1999年招2人。
2001年招1人,2002年招5人。
2003年招7人,2004年招5人。
2005年招5人,2006年招6人研究方向 1、唐宋文学文献:以唐宋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古代文献整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相结合,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作家作品研究。 2、汉魏南北朝文献:主要研究汉魏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家及文学现象的文献基础及其意义。

2005年吸纳5名,2006年吸纳6名,研究方向包括:
1、唐宋文学文献:以唐宋文学为核心研究对象,将古籍整理与古代文学研究相结合,在古籍整理基础上进行作家作品研究。
2、汉魏南北朝文献:主要研究汉魏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家及文学现象的文献基础及其内涵。
3、巴蜀文化文献:以巴蜀地区为基点,以古代巴蜀文化名人及其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巴蜀地区及全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1、作家与文本研究:培养学生从个案入手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能力,重点研究20世纪以来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以“点”带“面”,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2、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研究:重点研究“五四”至今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现象,进而探寻其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
3、文学与文化研究:近年来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研究”方法,对文学史现象进行新的解读。

1、辞书学:重点研究辞书学理论、辞书编纂的一般规律。
2、近代汉语:重点研究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探寻其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3、词汇学:重点研究汉语词汇的特征、词义的性质与解释的方法。

主要研究我国语文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原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以及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智育、模式和语文心理学,语文教育管理学及语文发展史。

学制——三年
1、第一学年:深化并拓展专业理论与知识,阅读该专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通过政治课、外语课、计算机考试。
2、第二学年:选定主攻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开始进行撰写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任务。
3、第三学年:完成毕业论文,通过答辩。

学制——三年
1、第一学年深化、拓展专业知识理论,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文献著作。
2、第二学年选定研究方向,并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
3、第三学年完成论文并通过答辩,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任务。

学制——三年,第一学年深化并拓展专业理论知识;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二学年选定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和研究;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第三学年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三年培养方式
1、导师制与硕士点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2、导师对学生既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也作育人和管理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工作。
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4、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学生应在省级以上的正式刊物至少发表一篇论文。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课题组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2、导师不仅对硕士研究生业务上进行指导,也要注意教书育人的工作,作较全面的管理。要有定期检查,并将有关教学情况定期提供给业务主管部门。
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
4、支持学生参加必要的院内外学术活动。规定研究生必须在三年内参加1-2次学术交流会,研究生必须向院内本科以上学生作一次学术报告。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2、导师对研究生既进行业务指导,也做育人和管理工作。
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课堂教学要注意把讲授同讨论、实习结合起来。
4、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至少两次;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考察至少一次;为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至少作一场学术报告;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1、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分公共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能力实践课,文献阅读,以及同等学历,跨专业报考学员的基础专业补修的本科课程。
2、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详见教学计划):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与个别指导并重;以学生自学与集体讨论并重,以理论学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现场考察研究并重。学习资源,以教师指定和学生自选并重。
每学完一门课程,必须写出一篇以上的质量较高,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文,以公开发表的为优,并以此作为该门课程的记分依据。
非学位课程以讲授为主,成绩评定以考试为主。
3、学术活动
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否则取消答辩资格。

课程设置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相关学科课程四类。学生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8学分。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2学分(详见附表)。课程分公共课、专业课、补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0学分(详见附表)。

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
1、时间约两个月。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指定学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并讲授部分章节。
3、社会实践:酌情派学生到编辑、出版、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社会考察、调查活动。

1、学生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一般安排两个月左右。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执行。即指派硕士研究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讲授教材部分章节。

1、学生教学活动划分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习两大类。通常规划约两个月的时间。
2、教学实习由专业团队负责实施。即指派研究生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与教学活动,负责讲解教材的部分章节。
3、社会实习同样由专业团队负责实施。即指派研究生至编辑、出版、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参与实际工作,并由专业团队与相关单位共同进行评估。通常规划约两个月的时间。教学实习由专业团队指定研究生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与教学活动,负责讲解教材的部分章节。社会实习则是派遣研究生至出版社、科研机构或其他相关单位参与实际工作,或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最终由专业团队或相关单位进行评估。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与一定的社会或语文教学的实习活动,以提升工作能力。并且,在大学本科生的课程中,安排一定学时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的专业课程,作为教学实习,并将成绩计入总学分。
学位论文及答辩
1、学生在第四学期举办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
2、论文应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见解。
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完成定稿,期间导师需定期检查进度和质量。第六学期提交评审,并进行答辩。学位评审委员会审查后,决定是否授予硕士学位。
1、通常在第四学期举办专题报告会,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
2、论文的研究方向应考虑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见解。
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末完成定稿,第六学期提交评审,并由学院研究生处及系、组共同研究,组织答辩。经学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
4、必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一篇论文。
1、在第四学期举办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
2、论文的研究方向应考虑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见解。
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基本完成定稿,期间导师需定期检查进度和质量;第六学期提交评审并进行答辩,经学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主要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必要时导师提供辅导和协助选题。课题选定后,学生必须撰写出符合规定的开题报告,经专家组讨论通过后方可开题。
论文初稿完成后,必须及时提交导师审阅修改,导师需提出具体的书面审阅意见,论文定稿后,必须经导师认真审查合格后方可提交评审和参加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未通过者将提交学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具体的处理措施。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